而珍珠奶茶中的“珍珠”作为典型的淀粉制品,也在禁止使用脱氢乙酸钠之列。
图源:丁香医生
为何对这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调整?之前吃了添加脱氢乙酸钠的食品,是否有危害? 怎样科学看待食品添加剂?跟着江江和苏苏来涨知识!
一、脱氢乙酸是什么?
脱氢乙酸(Dehydroacetic Acid,简称DHA)它不是乙酸,更不是醋, 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属于防腐剂的一种。
它通过抑制霉菌、酵母菌和部分细菌的生长, 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工业中, 常以脱氢乙酸钠(DHA-S)的形式添加。
二、脱氢乙酸的潜在危害
合规使用脱氢乙酸是安全的, 但过量摄入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1.代谢负担:动物实验显示,大剂量可能对肝、肾造成损伤;
2.潜在毒性:代谢产物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
3.肠道菌群失衡:过量防腐剂可能抑制肠道有益菌群。
三、近年超标案例,
哪些食品曾“翻车”?
近几年市场监管局抽检数据显示, 脱氢乙酸超标问题多集中在糕点类,原因是 工艺控制不当或企业故意延长保质期导致:
2021年某地区散装糕点检出1.5g/kg,超标200%(标准限值0.5g/kg);
2022年一款网红月饼皮中检出1.2g/kg,超标140%;
2023年某品牌红豆面包检出0.8g/kg,超标60%。
四、新标准对脱氢乙酸使用要求
有什么变化?
与旧版(2014版)相比,2024版中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的适用范围 留5退7, 即保留腌制蔬菜等5类食品,不再用于面包等7类食品,其中在腌渍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 也由1克/千克调整为0.3克/千克。见下表 (为方便对比,顺序有调整,变化部分红色字体显示)。
五、为什么“退7”?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室主任张俭波表示, 修订脱氢乙酸钠的使用规定,是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和行业实际使用情况调研作出的决策。
近年来,国际上对脱氢乙酸添加剂的使用趋严。此外,我国烘焙食品的消费量稳步提升。 有行业数据显示,目前有九成以上的消费者,每周都会购买面包等烘焙食品。为了规避烘焙食品高消费人群的风险,新标准在烘焙类食品里,禁用脱氢乙酸钠。
六、为什么仍然“留5”?
脱氢乙酸钠 并非被“禁用”,它依然是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可以用在腌渍蔬菜等食品中。留5的具体原因是:
1. 必要性:某些食品难以找到替代防腐方案,如腌渍蔬菜高盐湿润环境易滋生霉菌,脱氢乙酸可针对性抑制;
2. 风险可控:允许类别的暴露量低,如发酵豆制品并非日常主食,在合规使用下,人体可通过代谢排出,无显著蓄积风险;
3.传统工艺与消费习惯的保护:如腐乳、豆豉等发酵豆制品的生产依赖特定微生物群落,脱氢乙酸可抑制有害杂菌而不影响有益菌活性,若改用其他防腐剂,可能改变食品口感或色泽,消费者接受度低。
4.国际标准参考:与全球监管趋势一致,欧盟、日本等仍允许脱氢乙酸用于特定食品(如果酱、腌渍品),我国标准与国际接轨。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设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3mg/kg体重,我国现行标准在该框架内。
七、对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建议
1.针对“退7”看标签:购买面包糕点等上表中禁止使用脱氢乙酸的食品,应关注添加剂配料表中是否有脱氢乙酸(钠);
2.理性看待“留5”:腐乳等发酵豆制品仍然可以使用脱氢乙酸,无需焦虑。
3.选大品牌:大企业工艺控制更严格,管理规范,新国标切换的实施更有保证;
4.监管机构应专项抽检腌渍的蔬菜中脱氢乙酸的含量,看生产企业是否把脱氢乙酸的用量从1.0 g/kg降到0.3g/kg以下。
八、总 结
脱氢乙酸的“留5退7”是食品安全标准与时俱进的结果。 作为消费者,关注食品添加剂标签、理性选择,才能让饮食更安心。新国标实施后,必将推动行业食品添加剂防腐技术升级。
/健康科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