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名医 | 武剑教授:遇上偏头痛,神经内科医生也“头痛”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在许多人眼中,头痛或许只是一个小症状,忍忍就过去了。殊不知,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在医学界是不折不扣的疾病。偏头痛更是以其高患病率、高度失能性、高疾病负担等特点,逐渐引起神经内科,乃至整个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然而,偏头痛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让很多神经内科医生感到棘手和无奈。“每周出门诊,有1/3的病人都是因为头痛而来,我也感到十分头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中心主任武剑教授风趣地说道。

但就诊率低、正确诊断率低和规范治疗率低是摆在偏头痛患者和医生面前不争的事实,属实令人头痛。

偏头痛不是病?

有句老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偏头痛和牙疼的待遇很相似。人们往往不认为它是一种疾病。

实际上,偏头痛有着明确的疾病定义,它是一种慢性发作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搏动性中重度头痛,常伴有恶心或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

偏头痛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21种共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不仅如此,《2024版卒中一级预防指南》明确指出,有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17倍。偏头痛患者还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的存在可能导致偏头痛发作更频繁、更严重。

即便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如此广泛,依然有相当比例的偏头痛患者处于“自我用药、自我治疗”的状态,甘于忍痛。

“中国偏头痛患者的就诊率仅为52.9%,往往忍到不能再忍才会去看医生。”武剑教授指出,从健康角度来看,偏头痛可能是其他神经内科疾病的诱因。别把头痛不当病,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才能避免更多健康问题的发生。

各有各的疼,诊断难度大

正确诊断是偏头痛有效治疗的前提,通常需要医生结合详尽的头痛病史问诊、可靠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判断,其中详细和准确的病史采集对偏头痛的诊断至关重要。

“遇到主述头痛的患者,我会非常详细地询问他的头痛部位、发作频次、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也会做一些检查排除疾病因素。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能够比较清晰地分辨患者是哪种类型的头痛。”武剑教授结合临床实际谈到。

但是偏头痛患者各有各的疼,每个人的症状表现都不一样。如果细分,偏头痛还可分为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偏头痛并发症、很可能的偏头痛和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性综合征6个类型,近30种,非常复杂。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生诊断的难度。此外,我国在偏头痛诊断方面尚缺乏客观指标,主要靠医生问诊和患者阐述,从这个角度看,偏头痛的临床诊断难度要高于其他神经内科疾病。

在医疗资源方面,武剑教授指出,我国医疗机构设置“头痛门诊”比例较低,头痛专科医生数量较少,神经内科其他亚专业的医生对以偏头痛为代表的原发性头痛认知度低,诊断和治疗专业知识不足,医生门诊工作负荷大,与患者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临床上对偏头痛的正确诊断率只有13.8%。

千人千方,止疼药物试着来

如果没有正确的鉴别诊断,给到偏头痛患者的方案也许只是个不规范的止疼药物使用方案,容易导致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促使原有头痛如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转为慢性。有数据显示,9.1%-12%的偏头痛患者因用药不规范导致MOH,而MOH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普通偏头痛患者的3倍。

如果患者幸运地得到了正确诊断,进入到治疗流程时,医患双方也会犯愁。因为偏头痛的治疗药物有限,而且个体化差异明显,同一种药物,对患者A有效,对患者B可能就一点止疼效果都没有。用哪种药,用多少剂量,都需要医生和患者一起配合“试着来”。

据武剑教授介绍,临床上,偏头痛治疗常用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萘普生以及阿司匹林及复方制剂、曲普坦类等。它们都属于传统药物,有些患者使用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服药后症状不能快速缓解,疗效持续时间短,长期连续使用还会增加MOH风险。而且传统偏头痛治疗药物对心脑血管系统存在不良影响,不适用于卒中风险高的偏头痛患者。偏头痛治疗需要更多创新药。

近年来,基于CGRP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CGRP与其受体结合进而降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活性,终止偏头痛急性发作这一机制,CGRP成为偏头痛治疗新靶点。2024年1月,瑞美吉泮口崩片在中国获批用于成年人有或无先兆偏头痛的急性治疗,开启了偏头痛特异性治疗口服靶向药新时代。

武剑教授指出,CGRP受体拮抗剂这类止痛药的特点是能降低头痛的发作频率,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果患者对绝大部分传统止疼药都无效时,可以尝试使用CGRP受体拮抗剂,抑制痛觉敏化,有可能提高对传统止疼药的应答率。

头痛管理要落地社区

针对当前头痛诊疗中存在的挑战,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正积极探寻应对策略,其中,构建完善的头痛防控体系成为重中之重。在多方协作与不懈努力下,我国30个省市已成功设立了近400家头痛中心及头痛门诊,初步勾勒出了一个由点及面、覆盖全国的头痛防控网络框架。

随着头痛防控基地体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确保偏头痛治疗的标准化与同质化,相关部门也开始着手制定并推广统一的《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质控标准》。这一标准旨在通过细化基本诊疗流程、强化质量控制以及优化患者管理等多个维度,为医疗机构在头痛诊疗领域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和操作指南,从而有效提升头痛中心和门诊的整体诊疗质量与服务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加专业、规范的诊疗体验。

在武剑教授等专家的眼中,仅仅为患者提供从“诊断-预防-治疗”的一站式服务还远远不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同样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自上而下构建一套流畅、高效的头痛管理体系,基层医疗机构所扮演的角色尤为关键。

“头痛中心的建设必须延伸至社区层面,因为社区才是防控工作的最前沿。清华长庚医院已在天通苑开设社区头痛门诊,鼓励社区医务人员边筛查边进行科普教育,将科学的头痛管理理念和方法普及到每一个家庭。”武剑教授指出,我们希望医生能够具备敏感性,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等各种工具帮助居民进行头痛的初步筛查和诊断。

“如果我们能够将头痛管理提升至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相同的重视程度,那么,当神经内科医生再次面对头痛患者时,或许就能更加从容不迫,不再感到那么‘头痛’了。”武剑教授展望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