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过年 | 能助兴?能浇愁?喝酒对精神的危害真的被你低估了!

来源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作者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郭雨萌

编辑 | 原野

酒浇愁,愁不能遣,而且日增

老李是名铁路工人,有个女儿刚刚18岁,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第一次见到老李女儿时是她跟着急救车送老李来住院,当时她眼睛哭得红红肿肿的,带着担忧与迷茫。

老李是我在普通精神科病房收治的最严重的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因其工作性质,常常不在家,一直有饮酒习惯,会经常应酬,偶尔休息在家时也会小酌一下,常喝四五十度的白酒,每次三两到半斤不等。最多时应酬会喝到一斤左右,会醉酒。由于多年间与妻子聚少离多,缺乏有效的沟通,加之频繁的争执等多重因素,当他们的女儿年满十岁时,妻子提出了离婚的要求。老李虽努力尝试挽留这段婚姻,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女儿跟着老李生活,妻子会辅助照顾女儿起居。

起初的两年,老李沉浸在失落以及对女儿的愧疚中,下班回家就会努力陪伴女儿,弥补那份缺失,酒也喝得比原来频次低,量也少了,生活也总算回归正常。但后来因为老李工作调动,工作地较远,又恰逢女儿小升初,再三斟酌下,他还是让女儿选择了住校。老李工作模式改成了“白夜下休”,夜班后会有两天时间全天在家。面对着空荡荡的房间,老李感觉自己孤家寡人一个,忧愁感骤升,便又捡起了酒杯,越喝越烦,越烦越喝。

起初,老李仅在晚餐时饮酒,但这一习惯逐渐蔓延至午餐,乃至最终演变为早晨醒来便举杯。从前,他赶上做一些好吃的饭菜或外出就餐时才多喝几杯,渐渐地,饭菜吃得越来越少,酒是越喝越多。简单几粒花生米、几根咸菜便足以成为他的下酒之物,甚至到后来,连下酒菜也省去了,只需电视开着,半梦半醒间便能喝起来。他的饮酒种类也从最初的白酒,扩展到了家中存放的红酒,乃至过期的啤酒。至于老李一天之中究竟能喝下多少酒,老李的女儿和哥哥也说不清楚,2斤、3斤?

酒彻底改变了老李如常的生活,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依赖品,长期大量的饮酒改变了老李的性格,使其暴躁易怒。周末女儿回家也没有耐心陪伴,抱怨多了起来,指责也常挂在嘴边。最近一两年老李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从原来的很少醉酒变成了经常醉酒;从原来喝很多才醉,变成了沾酒就醉。中间去过几次医院,住不了几天就嚷嚷着出院回家,停饮的几天家人说他就像神经不正常一样,说胡话,神了鬼了的也说,有时候还很容易忘事,甚至分不清时间,但后来出院回家喝上酒后感觉又正常一些。家人说老李最近一年也不能正常上班了,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最近经常摔倒在家,胡言乱语,真怕出什么意外。在综合医院急诊科建议下来我院戒酒治疗。

酒长期过度饮用,伤心又伤脑

老李入院后,各项检查结果很不好,肝肾功能异常,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尿酮体(++)。神经系统检查提示,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双上肢震颤,走路不稳,共济失调等,双下肢肌力三级。精神检查提示:意识清晰度差,有类似谵妄表现,精神检查欠合作,时间、地点、人物等定向力差,但能认识自己的女儿。胡言乱语,骂人,有可疑的幻听、幻视等表现,有不安全感,担心别人要害他,称自己有老婆,但老婆经常出轨不在家,被害及嫉妒妄想明显,情感反应表现显迟钝,注意力缓慢,记忆力差,有明显的近事遗忘表现,对基本的问话常答非所问。

经过治疗,患者意识清晰度较前明显好转,交流沟通较前有所改善,但仍有明显的幻觉、妄想症状,记忆力差。随后在患者能配合时,完善了神经内科的检查,结果很糟糕,患者存在韦尼克脑病,这是饮酒病人最坏的结局了,并且还提示不排除脑部缺血灶的可能。我们建议老李留在精神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并立即联系了相关科室进行联合会诊。根据会诊后的治疗建议,我们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并与家属进行了详细沟通。家属对我们的建议表示理解与支持,老李将在我们的专业护理下接受系统的治疗。

酒里乾坤,杯中劫难

我国是饮酒大国,酒精的有害使用造成高负担、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其中男性,尤其是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体力劳动者患病率高。由于长期饮酒、大量饮酒,部分患者丧失了社会功能,超过一半的酒精所致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有肇事肇祸行为,引起了家庭不和睦,对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了负担。但由于安全饮酒的时间窗比较长,精神障碍的发病晚,很多患者及家庭并没有足够重视。

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早期常表现为对饮酒的渴求,忽视其他活动,把饮酒放在首位,明知后果严重却无法摆脱,不饮酒时出现手抖、心慌、出汗等戒断反应。此后逐渐出现饮酒量增加,饮酒模式发生改变,比如晨起或睡前空腹饮酒,“一喝就醉、不喝不行”的陶醉式饮酒,“饮酒、醉酒、入睡、清醒、饮酒”反复循环的山式饮酒,等等。

其中90%的患者逐渐伴随躯体疾病,常见溃疡、出血等消化道疾病,震颤、周围神经病变等神经系统疾病,贫血以及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最后严重发展为像案例中老李一样的认知功能损害、痴呆、人格改变等,即便戒酒治疗也难以恢复。

可以想象,老李当前的处境确实令人担忧。他的家庭,尤其是爱人和女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彼此间的情感纽带或许在压力下显得脆弱。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酒精成了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据统计,我国中年人群中,因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多重因素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其中不乏因酒精或其他成瘾行为寻求短暂逃避的案例。但如果我们能在老李酒精问题初现端倪时,就给予他更多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帮助他认识到酒精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并提供积极的替代方案,那么或许我们就能看到不同的故事走向。这样的早期干预,不仅是对老李个人的救赎,更是对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一份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