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协和医生说
作者 |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一病房 刘佳珍
审核 | 北京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赵肖奕 耳鼻喉科蔡永华
编辑 | 刘家碧、北京协和医院 肖雄
主编 | 北京协和医院陈明雁
监制 | 北京协和医院 吴沛新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起聊天、吃饭是庆祝节日的主要方式之一。但聚餐时,“误吸”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尤其对于长辈和小孩儿,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什么是误吸?
误吸是指在吞咽过程中有数量不等的液体或固体的食物、分泌物等进入声门以下的呼吸道和肺组织的过程,分为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
显性误吸后患者即出现刺激性呛咳、气促,甚至发绀、窒息等症状。
隐形误吸是指声门下渗入液体或食物,病人不表现出咳嗽等症状,不易发现,不伴有明显临床症状。隐性误吸发生率明显高于显性误吸,但在临床当中不易被发现,不易被识别,导致其容易发生漏诊的情况。
误吸有什么危害?
误吸可能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严重时会导致剧烈呛咳、肺部感染、气道梗阻、急性左心衰、急性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
为什么会发生误吸?
误吸通常是由于吞咽机制的障碍或协调性问题导致的。
比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食管括约肌松弛,咽部感觉减退,进食时可能出现误吸,进食后也可能因为胃食管反流导致误吸。
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脑卒中、帕金森、多系统萎缩、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球麻痹等等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影响,吞咽反射与咳嗽反射减弱,容易引起误吸。
食管病变的患者,如食管狭窄、食管上段肿瘤、食管失弛缓症等,患者吞咽时容易出现吞咽困难,食物下咽不能全部入胃而反流至气管,发生误吸。
口腔和喉部手术史的患者,手术可能会损伤口腔和喉部的肌肉和神经,导致吞咽困难或反射减弱,容易发生误吸。
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发生肌肉萎缩,胃肠蠕动减慢,胃排空延迟,容易发生反流误吸。
哪些症状提示发生误吸的可能性增高?
您可以对照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 (eating assessment tool-10,EAT-10)评估量表中的10个问题进行自评:
1、我的吞咽问题已经使我体重减轻
2、我的吞咽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在外就餐
3、吞咽液体费力
4、吞咽固体费力
5、吞咽药片(丸)费力
6、吞咽有疼痛
7、我的吞咽问题影响到我享用食物的快感
8、我吞咽时有食物卡在喉咙里
9、我吃东西有时会咳嗽
10、我吞咽时感到紧张
10个问题中任意一个问题您自评不是完全正常时,表示您有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和误吸,您在进食时需要注意,必要时到医院就医。
如何预防误吸/窒息的发生?
1、进食体位:保持上半身直立微低头姿势,当因卧床等原因无法保持上半身直立位时,可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来预防误吸,进食后保持30-60分钟再变换体位。
2、进食环境:环境要保持安静,避免咀嚼吞咽时说话、大笑等,避免一边进食一边观看电视、玩手机等,做到安静、专注进食。
3、进食量:每口进食的量不要过大,流质的食物20ml以内为宜,糊状食物3-5ml为宜,肉团2ml为宜。前一口吞咽完后再进食下一口,避免2次食物重叠入口。
十二字总结:小口进食、低头吞咽、细嚼慢咽。
万一出现误吸/窒息该如何紧急处理?
1、咳嗽:神志清楚者鼓励咳嗽、咳痰,并协助拍背将误吸物排出。
2、拍背、抽吸:一旦发生误吸,立即变成头低脚高位侧卧位,有利于误吸物顺体位流出,在进行体位引流时,自下而上轻拍双肩甲间区促使误吸物排出。
3、冲击(海姆立克急救法):①若病人呈仰卧位,用双手在剑突下向上用力加压;②若患者为坐位或者立位,施救者在病人身后用双手或其他硬物顶于剑突下,向上猛烈冲击,利用胸腔里的气压把误吸物排出。抢救时有条件应给予高浓度吸氧,直至缺氧状态缓解,然后留置导管持续供氧。③若为婴幼儿,救护人可以坐在后靠背的椅子上把孩子抱起来放在腿上,一只手捏住孩子额骨两侧,手臂贴住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头颈部,让其脸朝下,趴在救护人膝盖上,在孩子背上拍打,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