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近些年来肥胖患病率井喷,就中国而言,约46%的成年人和12%的儿童超重或肥胖。
而肥胖的危害从儿童期开始,可一直延续到生命终结。危害之一就是引起心脏性猝死。
近日,JACC一篇文章就肥胖相关的心脏性猝死进行了详尽阐述,并强调,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对风险分层与预防深入探究。
肥胖相关心脏性猝死者多年轻,多可能于夜间发生
体重增加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增多会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体重指数每增加5个单位,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16%;另一项荟萃分析显示,腰臀比每增加0.1个单位,心脏性猝死风险增加82%。
肥胖所致心脏性猝死不少见,且在年轻群体中更多见。相关尸检研究及社区为基础的心脏性猝死队列研究均表明,年轻心脏性猝死者较多合并肥胖。
Oregon SUDS研究显示,在<25岁心脏性猝死病例中,24%合并肥胖;25~34岁病例中,50%合并肥胖。该研究中35~60岁心脏性猝死病例中合并肥胖比例明显高于老年人群(48% vs.33%)。
肥胖之所以促发心脏性猝死,可能是由于肥胖引起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加速发展的冠状动脉疾病、心外膜下过多的脂肪沉积(脂肪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QRS/QT间期延长等。
目前的证据表明,在所有年龄组的肥胖相关心脏性猝死病例中,尸检结果最常见的是心脏肥大和冠状动脉疾病。
但相关研究表明,肥胖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独立于其他传统风险因素的危险因子,冠状动脉疾病的加速发展和心肌梗死并不能完全解释这种危险。
此外,肥胖相关心脏性猝死较非肥胖者更可能发生于夜间。
这可能由于肥胖人群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病率较高的缘故。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通过多种机制增加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风险。
研究还发现,肥胖与不可电击节律强相关。另一项建模研究也表明,高体重是无脉搏电活动的预测因素,也进一步支持肥胖与不可电击心脏性猝死之间的联系。
肥胖相关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分层有待改善
目前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分层主要基于左心室射血分数,预防方面则是对高危患者植入ICD,但这种分层与预防手段有待商榷。
作者认为,肥胖相关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分层可能需要多种生物标志物的综合考虑,其中包括代谢改变、代谢组学、心血管成像和心电图,以及更复杂的身体成分和脂肪分布测量。
此外,作者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比如明确肥胖相关心脏性猝死风险的调节因子,确定潜在治疗靶点,探究新的身体组成评估指标,探究减重手段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减重手术对心脏性猝死负担的影响,探索社区水平防治策略以减少肥胖相关心脏性猝死疾病负担等。
来源:Sudden Death in Obesity: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JACC. Nov 06, 2024. Epublished DOI: 10.1016/j.jacc.2024.09.016
转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