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慢性荨麻疹知多少

原标题:慢性荨麻疹知多少

一、什么是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的定义是什么?

慢性荨麻疹的定义是大于6周持续出现或者间歇性出现风团或血管性水肿,也可能同时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慢性荨麻疹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多少?

在中国,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约为1.5%,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是女性,该病可以出现于任何年龄,但更常见于40岁以上的男女。

慢性荨麻疹有什么表现?

慢性荨麻疹的皮损特征是身体任何部位出现剧烈瘙痒性的风团和红斑,皮损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在24小时内消退,无残留痕迹。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就是慢性过敏吗?

那就大错特错了!

对于急性荨麻疹,通常可以确定药物、食物或感染等原因,而对于慢性荨麻疹,通常无法明确原因,而并非简单的过敏。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是什么?

很遗憾的是,很多种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确定。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病因包括慢性隐匿性感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如慢性胃炎相关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少数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免疫球蛋白E)或其受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淋巴瘤、白血病、炎症性肠病等);而外源性病因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如摩擦、冷、热等)和植入物(人工关节、人工瓣膜等)。

二、慢性荨麻疹有哪些类型

慢性荨麻疹依据发病来源不同可分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和慢性诱导性荨麻疹。

其中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最为常见,也叫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病因尚不明了。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根据不同的症状和诱因,可分为很多种类型,较为常见的是以下类型:

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即消退,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

寒冷性荨麻疹:碰了冷风或冷水后,接触的部位会产生风团或斑状水肿。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由于多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使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风团在受刺激后数分钟即出现,常散发于躯干上部及上肢互相融合。

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由中波及长波紫外线或可见光引起,以波长300nm最敏感。风团发生于暴露部位的皮肤,有痒和针刺感,有时透过玻璃的日光亦可诱发,严重时有全身反应如畏寒、乏力、晕厥等症状。

三、慢性荨麻疹如何治疗

本病目前尚不能被根治,但可以控制。

2022版指南推荐阶梯式疗法: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充分控制症状,同时最大限度的考虑个体患者的安全性和生活质量。

荨麻疹的一线治疗是什么?

第二代 H1 抗组胺药作为所有类型的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这类药物的优势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中枢和外周副作用,包括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非索非他啶、阿斯咪唑、咪唑斯叮、依巴斯叮等,剂量越大疗效越强,必要时可增加用量,但应谨慎;合并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因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并维持对慢性荨麻疹的完全控制,因此上述药物应定期服用,而不是按需服用,不到50%的患者在第1步中实现了对疾病的控制。

对抗组胺药无应答或不耐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推荐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

奥马珠单抗用于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其治疗效果已经在多项随机对照试验中得到证实。奥马珠单抗是唯一一种有高质量证据支持,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抗组胺药耐药性慢性荨麻疹,并且临床指南强烈推荐的药物。

2023年3月1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作为奥马珠单抗适应症被正式纳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随着新版医保目录的出台和执行,奥马珠单抗的报销范围扩增至对于H1抗组胺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成人和12岁以上青少年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这也是广大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一大福音。

随着我们对慢性荨麻疹病理生理学理解的加深,以及越来越多具有良好风险/获益特征的有效治疗药物的发明,该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许多慢性荨麻疹的患者更倾向于关心患该疾病的原因,而实际上,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医护人员还无法回答绝大多数患者关于病因的这一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教育以及基于最佳证据的药物治疗,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慢性荨麻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应当谨遵医嘱,日常生活中注意规避发病诱因及不良刺激,积极治疗原有疾病,保持健康心态,才能有效控制疾病发展。

参考文献

2.Zuberbier T, Abdul Latiff AH, Abuzakouk M,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EAACI/GA2LEN/EuroGuiDerm/APAAACI guideline for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rticaria[J]. Allergy, 2022,77(3):734-766. doi: 10.1111/all.15090.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