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小儿退热的几个误区,很多家长都中招了!

原标题:小儿退热的几个误区,很多家长都中招了!

为宝宝护航~

在刚刚过去的疫情高峰期,很多人都饱受了反复高热的折磨,这也让很多家有宝宝的父母都手足无措,仍有很多人不知如何正确处理,小儿退热的几个误区,你中招了吗?

什么是发热?

发热不是一种疾病,是一种症状,是病毒或者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进行防御保护而产生的一种现象。人体发热时,也就意味着体内的免疫细胞在和病菌对抗,在清除细菌或病毒。

孩子发热,你还在用错误的退热方法吗?

1.捂汗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孩子发热了捂一捂出一身汗就好了。但是对于婴幼儿来讲,并不能一味地捂汗。

在体温上升期,患儿畏寒、寒战,干热无汗时应适当保暖。

在患儿高热持续期和退热期,患儿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时,不建议采取保暖措施,应给予患儿适当散热。

婴幼儿体温中枢神经未发育成熟,在高热持续期及退热期,越捂汗体温越高,在捂热较长时间后,患儿体温可上升到39~41℃, 容易弄出“捂热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2.滥用消炎药

很多家长一看孩子发热了,就赶紧用上消炎药,殊不知,这些也是不可取的。

发热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发热,80%为病毒感染所致,消炎药只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有效。

在没有弄清小儿发热的真正原因下滥用消炎药物,不仅不会帮助孩子降温,还可能引起患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的耐药性。

3.输液

有很多家长看见孩子一发热,就要求输液,认为输液降温效果快,还可以补充水分。

虽然输液见效快,但也有不少不良反应,老话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小病大治还会让孩子体质变差,形成依赖性。

4.应用偏方

酒精擦脚掌心、擦全身都是不可取的。

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可以通过皮肤毛囊及皮脂腺吸收进入机体。酒精擦脚掌可导致反射性末梢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酒精擦全身皮肤时蒸发迅速,宝宝体温会下降过快,易出现体温过低、寒战等问题。

婴幼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毛细血管丰富,采用酒精擦浴易使婴幼儿经皮肤吸收大量乙醇,而发生酒精中毒、惊厥等情况。

5.低热就用退热药

孩子体温在37.5~38.5℃之间时,很多家长就给孩子用上退热药。实际上,38.5℃以内的发热都属于低热。在低热期间,是可以不用退热药的。

退热药是一种能够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并能够借助排汗功能达到散热目的的药品,它虽然能够抑制发热,使人体体温降低,但是却不能“治本”。

除此之外,退热药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比如药疹、胃肠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等。

小于3个月的婴儿不推荐使用退热药,可使用物理降温或作用缓和的中药来退热。当体温低于38.5℃,一般不用退热药,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来退热,有反复发作的热惊厥者除外。当体温高于38.5℃时,则宜采用药物降温。

6.成人退热药孩子减半吃

有的家庭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热了,而家中只有成人退热药,一些家长就会将成人退热药减半给孩子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儿童和成人在身高、体重及身体器官机能发育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儿童退热药和成人退热药的药物成分和使用方法不尽相同,若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安全第一,有效第二”是儿童用药的基本原则。对乙酰氨基酚是目前儿科临床中最常用的退热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退热药,副作用较小,没有肾毒性,可家中常备。布洛芬适合6个月以上的儿童或成人使用,副作用较少,退热疗效持久,且效果良好。

7.孩子退热慢,两种退热药一起吃

孩子吃退热药一小时后,体温仍然不降,很多家长就给孩子再吃另一种退热药,这也是不可取的。

孩子在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是收缩的,退热药是不起效的,当体温上升到维持期时,皮肤血管不再收缩,退热药才会起效。

因此,一种退热药物暂时降不下体温时,不要着急,适当等会,4~6小时后再根据体温情况决定需不需要再次用药,且不建议两种退热药混用。

8.单纯依靠退热药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退热了,就没有危险了,这种想法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儿童之所以会发热,大多数都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比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家长只有弄清楚孩子发热的真正原因,从根治病因入手,才能彻底消除孩子发热的症状,从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若只是单纯依靠退热药,不仅难以根治病症,而且还容易使发热症状反复发作。

该如何正确对待小儿发热?

当患儿体温低于38.5℃时,物理降温是首选,该方法既安全又有效。

1.多喝温开水、青菜汁和水果汁,让儿童补充足够水分和维生素,在改善排汗功能的同时,也能缓解患儿的不适症状。

2.用温水擦拭患儿全身,每次擦拭10分钟左右,擦拭的重点部位在患儿的颈部、腋下、腹股沟处等,也可利用温水浴帮助患儿降温,为患儿洗澡10分钟,以此达到排汗散热的目的。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为患儿提供清淡的饮食,进一步为改善患儿的病情创造有利条件。

如体温超过38.5℃,则宜采用药物降温,在医生指导下可口服布洛芬(剂量为每次5~10mg/kg,服药间隔6个小时以上)或对乙酰氨基酚(剂量为每次10mg/kg,服药间隔6个小时以上)。

服用退热药后,应多喂水(奶),防止出汗后虚脱。此外,对于儿童发热,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发热是较为常见的病症,但是只要细心护理,就能够降低影响。一般而言,发热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当孩子出现发热症状时,不要一味地胡乱用药,需要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家长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和生命体征,一旦发热超过3天、异常哭闹、呼吸快速、拒绝饮食等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 李玉莹

作者单位: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