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常言道 | 身体虚弱,何时使用人参?

原标题:常言道 | 身体虚弱,何时使用人参?

开栏语

“常言道”是国内首个以炎症性肠病为主题的中医科普栏目,寓意为“肠炎道”;“常言道”的创作团队是以陈延教授为主体的广东省中医院炎症性肠病慢病管理团队,陈延教授是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强调中医科普的专业性是他的风格,所以本栏目也可理解为“肠延道”;本栏目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为炎症性肠病患者选择中医方案出谋划策。

上一期推文我们介绍了“阳康”后若出现身体虚弱,何时选择用黄芪,今天我们就接着和大家聊一聊另外一种常用的补气药——人参。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是养气的“药中之王”,功能大补元气,为治虚劳第一要药。元代医书《十药神方》载有“独参汤”一方,用人参二两,加大枣五枚,就可以起到大补元气、救逆固脱之功,可以用于治疗元气大亏、阳气暴脱的面色苍白、肢冷汗多、呼吸衰弱、脉微欲绝等重症;张伯礼院士在分享抗疫经验时也提到有基础病或老年患者大多数都存在气虚的情况,指出气虚是本次新冠肺炎老年人病情重、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辨证使用独参汤可以提升重症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可协助呼吸机脱机,这一点跟古代的认识也有契合之处。

人参,是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药用始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主治秘要》“人参性温味甘,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其用有三:补元气一也,止渴二也,生津液三也。”《中药大辞典》:“人参,甘微苦,温,入肺、脾经,功能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

人参,广义上是一个统称,按照人参的生长环境、生长条件、炮制方法等不同则有不同的名称。《中国药典》提到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 林下山参” ,园参经晒干或烘干则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则称“生晒山参”;经水烫后浸糖再干燥,称“白糖参”;蒸熟后晒干或烘干,称“红参”。

中医角度看,人参按照不同的分类,功效有所差异。

人参是养气的“药中之王”,适合于气虚为主的人。但使用时要根据性味功效差异选择适合自己的参类。

野山参,为参类中的上品,性平,是大补之物,功能回阳固脱,适合需要大补元气的患者、年老体弱的人群。生晒参则性平,可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可作为日常保健的补品,若阳康后出现肺脾气虚的表现可以取适量的生晒参片(3-5g)左右泡水喝。红参性温,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如平素经常怕冷,四肢冰凉,气短乏力者选性温的红参效果可能更佳。

现代药理研究亦认为认为人参在加工过程中药理活性有所差异。

人参化学成分含有皂苷、多糖、聚炔醇、挥发油、蛋白质、维生素、有机酸、微量元素等,其中人参皂苷是人参中主要的活性物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人参在加工过程中各类物质发生了物理挥发、化学氧化、分解等反应。部分活性物质的成键类型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蕴含的能量也相应的变化,其药理活性也有所差异,如鲜人参在降糖、神经细胞保护、抗疲劳、抗缺氧等方面的药效良好,而生晒参在抗肿瘤、抗炎、增强免疫等方面优势突出。

哪些人不适合吃人参?

与有升阳作用的黄芪相比,人参的作用更多的在于补虚,所以,助热之弊就不如黄芪厉害,但正因为人参缺少升阳作用,所以,对于消化不良的人就不适合使用,因为人参味甘,而“甘能令人中满”,意思是说,人参能让人产生饱腹感,严重的会出现脘腹胀满的感觉,对于“阳康”后出现的进食后脘腹胀满以及腹胀、食入即饱的人,选择黄芪就比人参要好;另外,人参毕竟属于补虚药,对于兼有实证而见口苦、口粘、眼睛干涩发红、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的,也不适合食用。

克罗恩病患者能吃人参吗?

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克罗恩病患者同样是可以食用人参的。上期推文提到在治疗克罗恩病的方剂中会使用黄芪以补脾胃之虚,益人体之元气,升举下陷之脾气,同理人参亦有相同的作用,且人参升浮之性亦可助黄芪升举下陷之阳气。人参是一味很好的补气药,但我们也并不建议克罗恩病患者自行单独食用,人参属于中药补品中一种,主要是通过补元气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现代医学认为克罗恩病属于免疫紊乱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免疫过激,并非单纯通过增强免疫力可以解决问题;从中医角度看,克罗恩病并非纯虚证,若单独使用补气药容易助热化火。

常言道 | 身体虚弱,何时选择用黄芪?

常言道 | 零食虽美味,但要管住嘴

常言道 | 谈谈腌制食品的是与非

医学指导:

陈延,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消化科主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院青年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炎症性肠病慢病管理团队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补土学术流派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科医师分会委员,世界中联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炎症性肠病联盟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

目前负责中医补土学术流派理论研究工作,在中医理论方面有一定优势;作为炎症性肠病慢病管理团队负责人,擅长使用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跟师广东省名中医余绍源教授,擅长使用中医药治疗痞满、泄泻、便秘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主编中医专著9部,撰写相关论文60余篇。

炎症性肠病慢病门诊:周四下午,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门诊楼2楼。(明确诊断为炎症性肠病患者,可至慢病门诊现场加号。)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郑婕 陈延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