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今日秋分:昼夜平分日,寒暑交替时

原标题:今日秋分:昼夜平分日,寒暑交替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分,八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分之谓,一指秋季过半,二指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昼夜均而寒暑平。”北宋谢逸有词《点绛唇·金气秋分》云:“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文子·上仁》道:“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1 秋分三侯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秋分,八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秋分之谓,一指秋季过半,二指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昼夜均而寒暑平。”北宋谢逸有词《点绛唇·金气秋分》云:“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文子·上仁》道:“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2 食饮养生

“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食,寒衣服。”

——《饮膳正要》

“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

——《寿亲养老新书》

秋分时期饮食要多酸少辛忌苦燥:秋分前后依然是延续了白露燥的特点,此时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秋分的燥是凉燥,而白露的燥是温燥。燥易伤肺,在饮食方面注意多食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等,应当注意的是,此时应季食物蟹类味咸,性寒,脾胃虚弱的人应少些使用,蟹虽肥美,但要因个人体质而异。在选择药物时,可选一些益阴中药如沙参,麦冬,桑叶等,可适当泡水服用。

【杏仁雪梨麦冬茶】

材料:杏仁10克、雪梨1个、麦冬10克。

做法:将杏仁、雪梨(去核带皮)、麦冬用水煎,代茶饮,连续饮用2~4周。

功效:适用于燥邪伤肺者,出现咽干、鼻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大便干者等。

【润肺止咳粥】

材料:黄芪15克、五味子10克、干百合30克、大枣5枚、粳米50克。

做法:将黄芪、五味子用水煎30分钟,滤除药汁加入干百合、大枣(掰开去核)、粳米,加水适量,煮粥食用。

功效:《遵生八笺》中记载:百合有“制伏相火,滋养真阴,津润肺腑,上降心火,下生肾水,清热,化痰火,䧏水,令人无病矣”的功效。如若入秋会干咳,遇风冷发作,平时气短、畏风寒、易感冒者,可提前服用这道美食,能起到预防咳嗽的作用。

【青萝卜陈皮煲鸭汤】

材料:青萝卜600克、陈皮1/4个、鸭1只(约600克)、生姜2~3片。

做法:青萝卜去皮、洗净、切厚片;陈皮浸泡,去瓤;光老鸭切去尾部及去脚,去内脏。然后一起与生姜放进锅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先用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两个半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青萝卜、鸭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供佐餐用。

功效:清肺热、润咽喉。青萝卜为萝卜的一个种类,性微凉,味甘、辛,功能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清热解毒;陈皮性平,味甘、酸,具调中、祛滞、消痰、宣通五脏的功效;老鸭性平、微寒凉,味甘、咸,具滋阳补虚、利尿消肿的作用。

3 畅意安居

“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分虽然未到“秋风扫落叶”的时候,但因为日照减少,天气变凉,花木凋零,敏感的人就容易出现低落、悲伤等“悲秋”的情绪。秋分过后,秋高气爽,天气宜人,登高望远有助于帮助我们开阔心胸,豁达胸怀,畅达情绪。且高地山林空气清新,浮沉污染物比平地少,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时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应注意添衣保暖。“春捂秋冻”的“冻”是相对于“捂”来说的,因此,“秋冻”要掌握合适的度。由于秋分时节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且人体的气血内收,体表阳气变弱,还是应该注意保暖,随着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是老人、幼儿和体弱多病者,不要过度追求“秋冻”。若是衣着太过单薄,人体就会调动阳气运行到体表,以御病邪,不利于气血的收藏。

4 针刺艾灸

秋分过后天气转凉,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如泛酸,胃痛,腹泻等。因此是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加衣物。这时寒邪、风邪、燥邪也渐渐增多,免疫力下降,怕冷、感冒咳嗽、腰酸背痛等虚寒性疾病也随之多发。秋分当令之时,借助阳消阴长的变化,因势利导实施艾灸,可以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扶助正气,有效增强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其中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艾灸更为有效。此时艾灸可选择足三里、膻中、涌泉等温补穴位。

【足三里穴】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简便取穴法:在外膝眼处四指并拢,食指靠近膝盖凹陷处,小指外侧缘与胫骨交叉点即足三里。

适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脾胃虚寒的患者,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虚寒性胃肠病等人群尤为适合。

灸法及功效:温补脾胃,兼温肾阳、助肺气。先点燃两根艾条,在两侧足三里灸,距离皮肤2-3cm,使施灸部位红晕而不灼伤为度。持续3~5分钟,每天1次,可增强体质,预防秋冬脾胃虚寒性疾病的发作。

【膻中穴】

定位: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适用:膻中为人体“气会”,又是心包经之募穴。艾灸本穴适用于肺虚的患者,包括寒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寒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以及反复呼吸道感染。

灸法及功效:艾灸本穴可温肺化饮、宽胸理气、止咳平喘。操作时,选取胸口的膻中、脖子后面的大椎作为施灸的部位。用艾条先灸膻中,后灸大椎,方法同上。此法在睡前进行较好,时间可稍长,灸10~15分钟,能温通经络、帮助睡眠,预防秋冬呼吸道疾病的发作。

【涌泉穴】

定位:在脚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简便取穴法:将脚趾向脚心弯曲,脚掌的前方“人”字型的交叉点即本穴。

适用: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适用由于肾阳亏虚、寒湿内侵,致使筋骨、肌肉病变者,包括虚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冻疮等。

灸法及功效:晚上热水洗完脚后,擦干,点燃艾条,悬在两脚心前1/3处涌泉穴,来回移动艾条,使施灸部位温热而不灼伤为度,灸3~4分钟。

5 道法自然,硕果丰收

秋分之后,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真正意义上进入秋季,雷声收敛,雨水逐渐减少,天气逐渐干燥,暑热逐渐消散,昼夜温差增大,天气逐渐见冷,应注意顺应自然,添衣保暖。秋季有些人群情绪敏感可能会产生悲伤情绪,秋气肃杀属金,且肺对燥邪最为敏感,肺在志为悲忧,因此最应注意对肺脏的保护,且自身可有意识进行情绪自我调节。秋分过后可顺应大自然阳气逐渐收敛的规律,早卧早起,适当运动。由于寒气肃杀,因此可以通过艾灸足三里来温暖脾胃之气,灸膻中来温暖肺气,灸涌泉来温暖肾气,但同时注意食用养阴的食物,防止助燥伤阴。

秋意渐浓,凉风习习,碧空澄澈,丹桂飘香,蟹肥橘黄,气候正适宜,丰收正当时!

本文作者为预防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提桂香 吕品副主任医师 黄梦文、曾静硕士研究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