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上
“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等
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世界
其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
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人工智能技术也在迅速地
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
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抢抓重大战略机遇,高站位谋划、前瞻性布局、全方位推进,以数字化、智能化塑造学校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服务构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战略能力体系,人工智能及其导向的学科、平台、团队建设,形成系列标志性成果。
下好布局“先手棋”
2018年
在国内高校 率先成立人工智能研究学院(研究院)
2019年
获批 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20年
获批“信息与计算科学”强基计划本科专业
2022年
获批“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
2023年
获批发改委“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024年
与海淀区政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2025年
率先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
与海淀区政府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凝聚合作共识,形成发展合力,通过机构和模式创新,牵动学校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高精尖创新中心第一届隐私计算前沿论坛
北航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
以提升服务国家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为己任,瞄准数学和智能关键领域,实施 本研一体培养模式,立足培养人工智能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抢占技术制高点,创造产业新优势”的 一流人才,通过“智能理论+共性技术+重大系统平台” 建设模式,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推动学科交叉,矢志支撑空天强国、引领信息科技变革。
学院获批人工智能 一级交叉学科,实行 “1+M+N”建设模式,即:1个智能理论研究中心,M个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向,N个交叉学科重大应用系统平台,形成信息数学与智能基础、智能感知、认知智能、博弈智能与群体协同、泛在可信智能等学科方向。
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建设模式
凝练优化学科方向
材料智能设计、综合交通与智慧物流管理、新一代治疗与智能医学装备……北航持续凝练优化学科方向,将 “智能”元素融入各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全校 175个学科方向中有 32个以“智能”命名, 5个以“智慧”命名, 2个以“数智”命名,促进相关学科方向内涵拓展升级,为原有学科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航空航天学科群
衍生出材料智能设计、数字化智能航空发动机、智能网联运载工具及运用等新方向
信息学科群
以智能强化感、算、控一体系统,重点建设可视计算与通用智能、空天安全智能片上系统等方向
理科学科群
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形成研究新范式,形成信息数学与智能基础等方向
文科学科群
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治理新问题,重点拓展人机协同智能管理与决策、大语言模型及应用、数字法学等方向
医工交叉学科群
设立了新一代治疗与智能医学装备、智慧健康与中医药工程、医学信息学与大数据精准医疗等交叉研究方向
建设科教协同平台
学校强化协同联动, 把科教协同平台建设作为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的重要抓手。突出人工智能导向,打造了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平台、数字孪生智能交通系统科教协同平台等多个开放共享、科教协同的学科交叉平台和校级公共平台,形成高端人才培养硬能力。
01
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平台
立足 “引领空天科技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高起点布局前沿交叉,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赋能传统学科方向,凝练了全数字化智能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智慧热管理等交叉学科方向,获批教育部 新增本科专业“空天智能电推进技术”。
静电飞行器,发表于Nature正刊
微型机器人,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媒体广泛报道
面向新学科方向出版了6本数字化教材
平台形成了设计/仿真/评估/验证/对抗的航空航天专业全流程数字化育人能力。通过 “教育部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辐射全国27所同类高校,开展了学生科技竞赛、教学比赛、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等活动。
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平台—发动机虚拟拆装
新一代全数字化飞行器科教协同创新中心
02
数字孪生智能交通系统科教协同平台
已建设云智能、交通联网联控、自动驾驶控制三大平台,具有数字孪生智能交通环境构建、全要素交通场景精准认知、路车融合感知与群智控制、无人驾驶车辆智能化与多维人机交互等功能和能力。
依托平台累计开展本研课程、科研课堂10余门次;开展本研学生科创实践与科研训练,牵头获批 北航首批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北航大学生飞行汽车科技创新团队,支撑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冠军、全国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一等奖等科创大赛奖项40余项。
北航方程式赛车队
03
无人系统集群智能虚实混合试验环境
通过智能化的虚实混合试验技术与模型驱动的系统工程方法,为解决大规模集群智能化试验验证难和缺少研究环境提供了有效途径 。面向无人集群跨域协同感知与智能协同决策规划和控制,在室内创新性构建等效缩比场景和虚实混合仿真及实飞测试平台,逐步实现任务场景数字化、验证手段混合化、智能算法组件化、测试验证智能化、科研教学一体化的能力。该环境配备了一系列完备实验设施,建设规模、试验能力和技术先进性在国内首屈一指。
大批研究生在该环境下完成了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形成了一系列 高水平的学术成果。通过智能无人系统的综合实验将 理论教学融入到科研实践环节,试验环境与课程体系的完善将持续助力“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建设和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一流人才培养。
等效缩比试验场景俯瞰
04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科教协同平台
建设了医用智慧数字人、空间站数字孪生、沉浸式智能辅助决策等应用系统,逐步形成了“虚实贯通的新一代沉浸式混合增强智能计算平台”,累计为全校师生提供了 3000余人次的科研和教学服务支撑。
05
数字多媒体智能处理器科教协同平台
前瞻性 构建“器件设计-工艺仿真-装备验证”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依托超级视觉虚拟仿真工程实训基地打造 分层培养模式。基础层通过国家虚拟仿真平台开展标准化训练,截至目前累计实训1.5万人次;进阶层融合工艺线与仿真器实现器件虚拟流片;高阶层创新VR封装工艺验证。深度耦合产业真实场景,以AI技术构建全流程虚拟生产线,形成“教学- 科研-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建立集成电路领域虚实融合的工程教育新范式。
2023年,北航 入选首批高校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任务,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机制,解决制约学科交叉融合关键问题,以项目方式推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
——瞄准人工智能+、空间科学、仿生科学与技术、零磁科学与量子科技、新型工业化与碳中和、医工交叉等 6个学科方向,营造开放式的创新生态,打造前沿交叉人才集群。
——面向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复杂系统、人工智能与国防安全等方向开展交叉试点建设,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进一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孕育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序号 |
研究问题 |
第一导师 |
导师组成员单位 |
1 |
基于多模成像的仿生视觉基础原理及智能器件研究 |
王柯皓 |
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北航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神经信息学研究所、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医学技术研究中心等 |
2 |
脑卒的神经病理调控解析与健康干预 |
周炳 |
北航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北航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等 |
3 |
面向人体游离 RNA 组学的人工智能疾病早筛检测研究 |
沙磊 |
北航人工智能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等 |
4 |
对地遥感高效采集与智能数据解析方法 |
王田 |
北航人工智能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等 |
5 |
具身智能变形飞行控制理论与方法 |
吴淮宁 |
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 |
6 |
类脑视觉计算:生物视觉绑定现象的神经机制与计算模型研究 |
李波 |
北航人工智能学院、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等 |
7 |
AI 赋能的自主生物合成方法及应用研究 |
邓岳 |
北航人工智能学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药学院、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等 |
8 |
大模型驱动的具身智能系统研究 |
刘偲 |
北航人工智能学院、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等 |
9 |
深度正则化学习理论及其视觉应用研究 |
王磊 |
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北航数学科学学院等 |
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及导师团队
取得一批领先成果
在全方位布局与持续发展中
北航在人工智能领域
取得了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
坚持 “深基础、强技术、重交叉”模式,组织建设人工智能科研特区,紧扣人工智能的前沿探索和原始创新,夯实科技创新能力。
在复杂场景精准感知、群体智能协同控制、智能安防、智能博弈、智能交通等方向取得了具有 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过程中,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 原创性科研成果。
复杂脑网络的结构-功能耦合机制: 首次发现基于低频特征模的单模态-跨模态的结构-功能解耦和基于高频特征模的逆解耦现象,为人类大脑高级功能相关区域的交互机制带来了新的可能
“重明”人工智能算法安全评测评估平台:服务国家智能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全生命周期安全评测体系,形成国标1项,团标1项;集成30+安全评测指标,100+算法,1000+模型,发表CCF-A论文50+篇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有效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也是北航不断探索实践的举措之一
北航于2024年设立 人工智能“卓越人才培养试验班”,实施本科人工智能专业+博士人工智能一级学科 8年制贯通培养。
在多领域探索设置 “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及微专业,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专业优势赋能其他专业学院人才培养。
打造 “通专结合”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逐步构建起具有北航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体系。
张永飞老师为工科试验班类(信息类)上《人工智能导论》课
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建设 “师-生-机”深度互动的未来学习中心,实现线上与线下混合、讲授与自学结合、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优势
努力建设实力最强的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
服务构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战略能力体系
推动人工智能融入
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