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消化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癌症创新疗法的不断迭代更新又给患者生存带来更多希望。近期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主任、北京高博医院首席科学家沈琳教授在接受搜狐健康专访时指出,抗肿瘤疗法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医生有了更多元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不断更新完善治疗标准,最终惠及到患者人群。
肿瘤筛查要降低“假阴性率”
肠镜筛查是预防肠癌的“金标准”,可大幅度降低发病风险。然而肠镜检查很痛苦,包括无痛肠镜会占用更多的时间,让很多人不愿接受筛查。近年来粪便检测试剂盒的快速进展,包括血液筛查已在部分国家获批,给人群筛查提供了不少便利。
但是,筛查最需强调的是“准确率”,特别是“假阴性率”,它掩盖了发病风险,让患者掉以轻心,风险更大,因此目前肠镜外的其他筛查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另外,其他筛查是否较肠镜有更多经济上的优势也要考虑。希望未来在这些筛查手段的准确率及成本不断改良的同时,能够找到一种它们与肠镜结合的高效策略,能够进一步提高普及率,降低人群发病风险。
靶向与免疫等抗肿瘤疗法“卷起来”,给医生更多治疗选择
近年以来,沈琳教授团队围绕着消化肿瘤的精准治疗,尤其是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做了一系列的探索,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17.2个月的中位生存期,在亚洲人群中达到19.3个月,刷新了目前晚期胃癌患者的最佳生存数据,使众多患者获益。
常规治疗失败的消化肿瘤患者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希望,罕见疾病患者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治疗选择。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主导的靶向Claudin18.2的多种疗法用于胃肠道肿瘤疗效确切,能够使更多胃癌患者从靶向治疗中获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明教授针对罕见疾病神经内分泌肿瘤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有望填补二线治疗的空白。
沈琳介绍,在实体瘤治疗领域,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实现了生存率翻倍的效果,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理解可让生存率进一步上升;针对淋巴癌和乳腺癌的驱动基因的靶向疗法已实现5年无病生存率的明显提升,消化道肿瘤难度更大一些,但多重靶点的发现也带来更多的治疗潜力。
很多人说,现在的抗肿瘤新药研发“太卷了”,这正是一件好事,包括医疗器械也在快速迭代,给了医生更多选择,让现有的诊疗规范标准进一步完善,惠及更多患者。当然,这种“卷”不要同质化,需要在企业、医生、行业协会等多方面协调下,做更有逻辑性的发展。
多方面合作加强临床与科研惠及患者
我国基层地区肿瘤临床水平仍存在不足,在肿瘤前沿的理解方面,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缺口更加明显。因此规范化诊疗的全面建设推广要医联体,更需要研联体综合提高各层级医技水平。
今年3月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北京高博医院已先后达成肿瘤专科医联体与研联体合作。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肿瘤患者的健康需求,加速医学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近期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北京高博医院联合发起的“高博医学论坛消化肿瘤学术研讨会暨消化肿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和北京高博医院就进一步深化消化肿瘤学科共建工作达成共识,并举行了临床与科研工作站揭牌仪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马少华副院长谈到,两院的医联体与研联体合作,在学科建设,模式创新,支撑体系完善,场地空间拓展,以及患者服务提升等诸多方面,是一次有益尝试,也是顺应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的大趋势。而在沈琳教授看来,合作地区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这里生物制药企业及科研单位云集,更有利于加速临床肿瘤前沿研发。
据了解,两院将就消化肿瘤领域进行重点科室建设、人才培养、临床研究、远程医疗、肿瘤早筛与复发管理等方面逐步深入合作,方便患者接受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