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魏佳(实习)
编辑 | 袁月
日前,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内分泌科门诊迎来就诊高峰,家长们开启扎堆咨询身高问题模式。首儿所内分泌科副主任宋福英教授告诉搜狐健康,真正能被诊断为矮小症的只是一小部分患儿,更多还是家长比较焦虑,来看病,首先我们医生是帮助患儿及时找到原因,根据原因再去做针对性治疗。
宋福英教授谈到,因身高增长缓慢于今年六月份来门诊看病的大概1900多人次,到了七月份就升高到2400多人次,而诊断矮小症的患儿,六月份是291人次,到七月份升至超330多人次。因此,真正确诊为矮小症的患儿还是少数。
“许多家长求高心切,陷入‘身高焦虑’。”宋福英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我儿子才1米7,现在男孩子普遍都要1米8。”纷纷寄希望于“增高针”促进孩子长高。其实,门诊就诊的生长缓慢患儿中,只有约四分之一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
身材矮小有很多种成因,需要对患儿做详细检查,比如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核磁共振脑垂体检测、X光查骨龄、甲状腺功能、血常规以及血生化,甚至染色体检查等,综合评估后,才能判断是否需要补充生长激素。家长不要自行为孩子使用市面上销售的各类“增高”药物或保健品,否则很可能会促使性腺提早发育,骨龄提前闭合,而影响身高。
“来医院做检查的目的,不是一定要帮孩子确诊矮小症,更多是要弄清矮小背后的原因,根据原因我们推荐相应治疗方案。”宋福英教授谈到,有些人明确诊断生长缺乏症,但生长激素缺乏症后面还有原因,有些是肿瘤引起的占位,还有人除了生长激素缺乏之外,还有甲状腺素的缺乏,因为垂体这块分泌很多的东西,包括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如果多发垂体激素缺乏而没有及时治疗,对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应激状态下时会危机生命。
临床经常见一种矮小症来就诊,发现孩子就是桥本甲状腺炎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吃上药了生长发育就很好了,学习也好了。所以这些情况不需要打生长激素就能改善身高。
很多家长也喜欢用骨龄去预测孩子身高。宋福英教授认为,骨龄我们也是针对真正的矮小或者生长速度慢的,或者性早熟的孩子,我们才建议去定期监测。每年寒暑假都有骨骺接近闭合的孩子来要求打生长激素,其中很多人是没有改善身高的机会了。提醒大家一点,如果女孩月经都已经来了两年以上了,骨龄14岁左右;男孩子变声已经三年以上了,骨龄16岁左右,这部分人大多数年生长速度不足2厘米,基本上都是接近成人身高了,就没有必要再用药物去干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